
1927.09.09——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背景
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开始背叛革命,特别是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彻底失败了。为了挽救革命,消除党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召开紧急会议 ,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 ,实行土地革命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起义结果
起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攻占老关、醴陵、浏阳等地方,但由于敌强我弱,部队缺乏作战经验,队伍中的某些领导者在指挥策略上也出现了错误,使得起义开始连连受到挫折,后来又遇到敌人的伏击,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

起义意义
第一,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追求。
第二,秋收起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崭新认识。
第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探求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
第四,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大举措。

起义影响
第一,毛泽东敏锐地做出了判断和决策即“上山”,在敌对势力薄弱的地方保存并发展中国共产党有生的武装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图谋革命的发展,这是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典型范例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第二,三湾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的建设解决了关键性问题,一是从组织上巩固了工农革命军这支刚刚诞生而又损失重大的革命队伍,为它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二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根本上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领导权问题;三是建立了军队中民主制度,为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官兵关系。
第三,开创了根据地建设与发展模式。在部队到达井冈山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主持下,开始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为了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培养并壮大革命的力量,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据地发展模式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以及革命根据地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地建设模式,在日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纪念碑
萍乡秋收起义纪念碑2000年8月27日在江西萍乡市落成,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碑碑身由三幅浮雕组成,纪念碑左、右图分别为“霹雳一声暴动”和“张家湾的红灯”。